2010年,烏魯木齊、昌吉、克拉瑪依等成為我區率先進入老齡化的城市。為應對養老危機,自治區推行了“養老院養老+家庭養老”的模式,開商務中心始對養老福利模式進行積極探索,社區養老、居家養老等服務應運而生。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構建了“9073”養老服務模式(即逐步實現90%的老年人居家養老,7%的老年人社區養老,3%的老年人機構養老),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托、系統家具機構養老為支撐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這種在探索中前行的多元養老模式及配套服務進展如何近日,記者進行了採訪。
  天馬爾地夫山網訊(記者郭新霞報道)
  社區養老新型褐藻糖膠養老亮點多
  “我們的生活充滿了陽光,充滿了陽光……”12月7日,一陣歡快的歌聲從烏魯木齊市六道灣街道辦克拉瑪依東路社區傳出,轄區老人王晨林是該中心老年合唱團的一員。現在,他每天都要到活動中心參加結婚活動。
  今年72歲的王晨林,性格開朗,但半年前老伴去世後,他變得不愛說話,總是發獃,有一次出門時不小心跌了一跤,傷了身體。事不湊巧,就在王晨林傷勢未愈時,王晨林親家母的高血壓犯了。這邊照顧父親,那邊要照顧岳母,這可忙壞了王晨林的兒子小王。
  考慮到家中情況,小王決定將父親送進養老院,但王晨林一口回絕。這讓小王夫婦很為難,“我和媳婦都是獨生子女,要照顧四個老人,不知道該咋辦。”小王說。後來,他打聽到社區有托老站,裡面閱覽室、娛樂室、醫療室、休息室、餐廳、床位等一應俱全,老人可白天到托老站吃飯、娛樂、休息,晚上回家。“這一下解決了我們的大問題,不但費用便宜而且讓人放心。”小王說。
  在烏市,像小王這種“四個父母,一對夫妻,一個孩子”的“421家庭”並不少,社區托老站幫這樣的家庭解決了難題。目前,烏魯木齊已建成社區日間照料中心(托老站)48個,設置床位812張,服務社區老年人1200餘人。然而,老人群體中,還有一部分“三無”老人(無勞動能力、無經濟收入、無法定撫養人和贍養人)較為特殊。
  烏市紅橋社區75歲的喬大娘是一位孤寡老人,因腿腳不便,一日三餐都成了問題。社區瞭解情況後,將喬大娘列為幫扶對象,每天中午都派專人為老人送去愛心午餐。“雖然我沒有孩子,但我很有福氣,社區的服務人員都成了我的孩子。”喬大娘說。這得益於“社區居家養老信息服務平臺”。
  2012年8月,烏市老齡委向全國老齡委提出申請,建立了“社區居家養老信息服務平臺”,並於今年獲得批准。此平臺整合了烏魯木齊轄區的500多家服務企業(服務商)及31個社區服務站,為各社區的“三無”老人發放一個類似手機的服務器,上面的綠色鍵表示一般服務,紅色鍵表示緊急服務。老人可根據需要,選擇紅色或綠色鍵,收到信號後,社區工作人員就會上門服務。
  “採取就近上門服務,爭取打造十五分鐘服務圈。”烏市老齡工作委員會維權調研科科長解立霞告訴記者,目前此項目主要面向“三無”老人,待時機成熟,將覆蓋所有符合標準的老人。今年以來,烏市已有333位老人享受到了這種政府“買單”的居家養老服務,政府購買服務達到符合條件的100%。
  機構養老
  供需矛盾凸顯
  目前,我區共有城鄉養老機構529家,其中農村敬老院405家,城市社會福利院45家,民辦養老機構79家,擁有機構內養老床位數26500張,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11張。根據今年9月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國發(2013)35號標準,全國社會養老床位數為每千名老年人35-40張,顯然,新疆養老床位缺口很大。
  “現在社會壓力、生活壓力大,孩子們哪裡有時間陪我們,我們大部分時間都是獨處。”12月8日,家住烏市南湖南路的老人張平告訴記者,如果有一個比較好的環境,他寧願入住養老院,至少可以和同齡人溝通、交流。
  “現實問題是,不管是公辦還是民辦養老院,環境好的、服務配套完善的養老院,一般都沒床位,擠不進去;環境不好、服務不配套的,住進去又不舒服,子女也不放心。”烏市民政局社會福利和社會事務處一工作人員說。
  該工作人員還告訴記者,由於民辦養老機構投入大、收益低,投資回收期長,經營風險高,導致民間資本對養老服務業望而卻步。其次,相關優惠政策未得到全面落實,一些養老機構規模小,設施簡陋,專業服務水平不高,缺乏有效的服務指導,導致入住率不高。
  針對此現狀,2013年11月,烏市政府審議通過了《烏魯木齊市加快推進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暫行辦法》,進一步明確了養老服務設置的規範和標準,加大了政府對養老服務機構的政策優惠和資金扶持力度,新的優惠政策覆蓋了項目用地、財政補貼以及社會捐贈等方面。
  以房養老
  模仿試點中偃旗息鼓
  2013年9月,國務院發佈的《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提出,我國將試點“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一時間,“以房養老”激起了千層浪。
  “以房養老”,又叫“倒按揭”,即住房反向抵押貸款,指老年人將擁有產權的住房抵押給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從而領取一定數額的生活費,同時老人仍然保留房屋居住權,去世後用住房還貸。
  作為舶來品,“以房養老”並非新話題。早在上世紀80年代,由美國新澤西州一家銀行首先創立,隨後歐洲國家紛紛效仿,併在二十多年的時間里逐步發展成熟。在我國,從2007年起,上海、南京、北京、杭州等城市紛紛效仿,但未被市場接受。
  在烏魯木齊,“以房養老”新模式創辦人何開敏,是新疆保投國際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長,在他的模式里,戶主不但不會失去房屋產權,還能通過這種模式為未來儲備一大筆養老金。但這個於去年4月高調開鑼的“購房養老”模式,如今也偃旗息鼓。
  “觀念的問題,資金的掣肘,使我不得不放緩推廣新模式的腳步。”何開敏說。國內最早致力於研究“以房養老”的浙江大學教授柴效武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作為一種探索中的養老服務補充,“以房養老”將開啟全新的養老理財觀。  (原標題:新疆養老困局之多元養老服務在探索中前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j73ujgeh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