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就業季就要到來,逾700萬畢業生將面臨“更難就業季”的考驗。有人提出,為了滿足就業市場需要,應鼓勵職業教育學校和普通高校實行學分互認制度,以加強教育資源共享,培養多功能型人才。天津大學校長李家俊在前不久也表示,如果職業教育階段和其他高等教育階段學分可以互認,會給很多人才提供更多的機會。
  所謂學分互認,是指在學分制管理下,學生的學分可以在各合作學校間實現相互換算與認可。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規劃在聯合辦學的學校中,選擇相應的課程學習累積學分,只要成績合格即可得到合作院校的共同認可。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愛調研,對4968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58.6%的受訪者贊成在職業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間實現學分互認,僅20.6%的人反對。受訪者中,本科學歷者占55.9%,專科學歷者占24.8%。
  不少職校學生感覺學校提供的教育無法滿足需求
  近日,由全國高職高專校長聯席會議委托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和麥可思研究院共同完成的《2013中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年度報告》顯示,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畢業生的就業率在近3年來穩中有升,反映出社會對操作性、技術性人才的需求有所增長。
  然而本次調查中,仍有41.8%的受訪者認為普通高校畢業生更具有就業優勢,31.4%的受訪者認為職業教育畢業生更有優勢,15.8%的人認為兩者優勢相當,11.0%的人感覺不好說。
  中國就業促進會副會長、北京大學中國職業研究所所長陳宇指出,高技能人才是工作在生產和服務第一線,直接製造產品或提供服務,專業知識、工作技能、敬業精神都非常強的勞動者。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起飛都迫切需要這樣的高技能人才,但這一類人才在我國較為緊缺。
  記者調查發現,對於不少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來說,目前技校提供的教育卻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
  汪健(化名)是武漢某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他曾一邊做兼職賺學費,一邊在學校上課,還同時準備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專升本考試。汪健告訴記者,職業教育確實能夠落實工作,但這樣的教育無法幫助他完成未來的人生規劃。“對於職校學生來說,想要在這個缺乏學習氛圍的環境里獲得更多深造機會,阻力實在是太大了。高等學府教育資源豐富,學習風氣良好,如果能夠以跨校開設輔修專業的形式實現聯合教學,會為職校學生的個人進步提供更多可能性。”
  本次調查顯示,58.6%的受訪者認為應當建立職業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間的學分互認機制,20.6%的人反對,20.8%的人感覺不好說。
  66.2%的人支持協議學校合作開設輔修專業
  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間的學分互認會帶來哪些影響?調查中,48.0%的人認為可以為學生髮展帶來更多機遇,43.6%的人表示可以促進教育資源的共享,41.9%的人感覺可以提升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可度,39.1%的人認為可以為社會培養更多高素質、綜合型的勞動者,28.6%的人表示可以促進社會成員終生學習氛圍的養成。
  在學分互認的具體做法上,66.2%的人支持協議學校合作開設輔修專業共同培養學生,55.3%的人提議開展校際學生交流,49.6%的人贊成跨校選課。
  不過,調查中也有20.3%的人認為,這一嘗試會帶來管理上的混亂與操作上的困難,17.6%的人認為這可能影響職業教育實現就業為導向的目標,13.4%的人擔憂這會降低高等教育的學歷含金量。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張靜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在國外,繼續求學和直接參加工作這兩條不同的教育路線,在整個教育體系中分得十分清楚,每個學生在做出選擇時,能明確地知道自己未來將走上哪一條道路。但在我國,因為教育體制仍舊處在轉軌過程中,專業課程設計、人才要求的設定都不夠明晰。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實行學分互認在具體操作時,還有很多問題尚待解決。
  在我國,學分互認機制已經被運用到高等教育領域,不少高校打破壁壘開始了聯合教學的嘗試。然而,本次調查顯示,42.6%的受訪者對此並不滿意。
  記者瞭解到,湖北省自2001年起在7所本科學校間開展了聯合辦學。學生可以在7校間跨校選修課程,實行學分互認。就讀於武漢某三本院校的周宇(化名)告訴記者,他很想去武漢大學選修法學專業,結果發現聯合辦學的學校僅限於一本重點院校。“普通院校的學生無法受益,這無疑會限制我們在學業上進一步提升與發展。”
  調查顯示,受訪者認為目前高等教育領域學分互認存在的問題有:“存在學校層次限制”(51.6%)、“互認地域有限”(42.1%)、“未形成完善的學分互認機制”(41.6%)、“互認學分的課程類型單調”(35.8%)、“缺乏國家層面的政策支持”(29.3%)、“只能跨校選修不能轉校”(20.1%)等。
  70.3%的人感覺社會對職業教育的歧視依舊存在
  本次調查中,70.3%的受訪者感到當下社會對於職業教育的歧視依舊存在。
  汪健發現,同樣的個人能力,同樣的薪資標準,用人單位往往更傾向於選擇普通高校畢業生。他認為,現在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確實非常多。“安排工作實際上抑制了學生的自主選擇權,能否被分配到滿意的崗位上還要看機遇。不少同學從職校畢業後只能進入流水線車間,不僅工作枯燥,地域還十分偏遠。不僅如此,職校的部分教學內容會過時,實用性也不強。電工證、焊工證、二手車評估證、繪圖證等初級證書,實際花錢就可以買到。”
  “國家提高勞動者的社會地位、經濟地位,能更好地激勵廣大勞動者主動提高職業技能,也會促使社會無技能、低技能的勞動者,以成為高技能人才作為發展目標和成長通道。”陳宇認為,社會要保持穩定,就要形成“紡錘型”而不是“啞鈴型”的社會結構,讓勞動者,特別是勞動者中的高技能人才,成為社會中等收入群體的主體,這對於形成穩定的社會格局有著重大意義。
  張靜援引德國職業教育的成功案例進行說明:“德國的普通高等教育招收學生並不多,社會更多地培養實用型人才,企業招收技工也多從職業教育中吸收生源。德國的教育理念可以給我國職業教育帶來啟示,即教育的目的不僅培養精英,而是培養具備社會勞動技能的勞動者,真正實現教育的平等。我們需要大力發展高水平的職業教育,讓畢業生快速具備進入職場、適應社會的生存技能。”
  職業教育畢業生應當怎樣獲得更好的就業發展?調查中,63.5%的受訪者呼籲各用人單位破除學歷歧視,60.3%的人建議職業教育學生積極提升專業技能,51.9%的人期盼政府出台政策積極引導,40.5%的人希望職業教育學生進一步提升綜合素質。  (原標題:58.6%受訪者贊成職校與普通高校學分互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j73ujgeh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